在持续一年多的战火纷飞后,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终于达成停火协议,于当地时间 26 日晚间敲定并于 27 日凌晨生效。此协议由美法斡旋而成,犹如一阵清风,给硝烟弥漫的中东地区带来了片刻宁静的希望。
美国总统拜登将该停火誉为“结束中东暴力的关键一步”,这一评价凸显了此次停火在地区局势缓和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欧盟也迅速表态支持,其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尔呼吁双方珍视和平可能,关注受冲突影响的平民。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同样强调停火对稳定地区局势意义重大,且可能助力加沙地带实现长期停火,多方的积极回应似乎让和平的曙光初现。
从协议内容看,以色列军队撤至黎以边界以南,真主党武装退至利塔尼河以北,黎巴嫩军队负责相关区域巡逻安保,双方还需在 60 天内维持停火并逐步撤离交战区,这些安排为地区局势降温构建了基本框架。然而,背后潜藏的诸多不稳定因素犹如暗礁,随时可能让和平之船触礁搁浅。
展开剩余50%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言,停火是为聚焦伊朗挑战,这一表态无疑给本就错综复杂的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埋下新的隐患。以色列与伊朗长期对峙,如今以色列战略转向,极有可能引发地区势力的重新洗牌与对抗升级。伊朗支持的真主党等武装力量不会轻易坐视,地区和平稳定面临巨大考验。
协议执行层面更是荆棘丛生。以色列国内部分右翼议员对停火心存疑虑,而真主党领导人卡西姆强调停火需以以色列停止攻击和尊重黎巴嫩主权为前提,停火当日就出现的以军开火示警事件,更是为协议的后续履行敲响了警钟。这不禁让人怀疑双方能否真正将停火承诺落到实处。美国虽在此次停火中扮演关键角色且推动加沙停火,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向来复杂多面,其真实意图究竟是真心促和还是另有盘算,尚待时间检验。
此次以黎停火协议是中东局势的重要分水岭,一方面,它为地区和平开启了一扇窗,让战火暂息、民众盼安;另一方面,窗外却是风云变幻、危机四伏。国际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发力,引导各方以理性对话取代武力对抗,以协商合作化解矛盾分歧。只有如此,才能让和平的种子在中东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终构建起持久稳定的和平秩序,让地区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发展的红利,远离战争的创伤与苦难。否则,一旦和平进程逆转,中东将再度陷入无尽的战火深渊,其后果不堪设想。
发布于:四川省